遗产的概念是什么呢?遗产是指今天我们所利用的,并能够传承给后代的历史的继承物,我们的文化、自然和社会遗产,是生活和灵感不可替代的源泉,是我们的参照线,是我们种种特征的组成部分。城市是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见证,它应该始终是未来的灵感的源泉。
文化古迹的存在对于每个致力于保护自己真正的文化规模以及保护自己特性的民族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许多的老城市和新兴的景点,都反映了城市漫长的历史和它的文化。保护这些财富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推动中国城市保护运动,以便于中国的这些老城区能够永久地反映中国历史的财富和文化的成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非常快速,令人惊讶。面对这样的发展,老城市的保护、遗产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以及对人类后代的福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北京每年都要修建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居住区,保护老城的愿望经常和让首都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冲突,城市的建筑用地需求非常大,在老城区,限高、限量这样的规定经常被违反,这样就严重破坏了古老首都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另外呢,一些区县的,包括区县在内的一些地区也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目前也缺乏资金。
现在我们要应对的挑战有很多,比如说如何使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商业的发展相并行,所以我们说要保护遗产,并不是要摒弃任何城市的开发;如何协调社会文化历史的风貌,包括重建古建筑和有必要的扩建、治理结合;还有,如何赢取在城市或郊区盖新建筑的同时保护历史地貌;如何将不同时代的遗产相并存并且使其增值;如何从空间上,以及美学、环境、精神和社会学的角度来保护、建立老城和新城之间的联系,防止同一个城市之间的突然割裂。城市化是否应该根据新的通讯的需要来重新定义呢?还有就是,比如说在北京,道路的扩建使许多胡同都拆除了,扩建这些小的马路是否真正有必要,是否有利于缓解交通堵塞?——即使是为了奥运会的举办;是否应该注意一些老建筑应有现代化的设施?这样,我们有许多问题都需要考虑,因为对中国城市的未来,尤其是对市民的福祉都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中国的城市,我有必要提到两点:一方面我们应该恰当利用中国历史城市的风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市民为了城市的将来更积极地参与环境的保护、城市遗产的保护。
北京的保护是中国文化和社会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因为它给中国其他城市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范例。专家称,北京作为城市存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其中有800多年是作为首都。北京城是根据传统的、严谨的建筑原理来建造的,尽管朝代更替,城市的发展缓慢但是非常有序。整个北京的社会是非常和谐的。但是从1911年清朝灭亡以后,建筑的完整和精粹,以及老城的社会风貌都经历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造。北京市社会结构在20世纪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和西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时间长达150年左右,而在中国,这个变化主要集中在近20年间。北京的传统建筑日渐稀少,现代建筑大量出现。1990年6月13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加快住宅的重建及缓解居民住房紧张问题,这一大规模的改造对城市建筑和社会风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北京在被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以后,这一改造的规模扩大,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首先,老城的范围在不断地消失,尽管一些现代化的大楼装饰成传统建筑的风格,但是和整个城市的风格很不统一;第二,在一些项目上大量的投资,吸引许多房地产商。许多人都在这方面投机,为了尽快获利,这些开发商可能会提高住宅的密度和高度,这种做法是与老城市的历史风貌极不协调的。第三个方面,老北京地区人们的生活受到了现代化的严重影响,这些过快的现代化忽视了北京市民的权利和他们的需要。
如果说老北京的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法规的框架下进行的,与其他一些政策有矛盾的地方,比如改善交通的政策、发展绿化的政策。目前交通规划只是基于改善交通阻塞情况来制定的,没有考虑到城市的传统格局。
另外我还要指出的是,遗产不仅仅包括建筑和景观,还包括这个地区的居民本身,从保护遗产的角度来看,老城区人文社会风貌的破坏其实是对自身最严重的一种损害。对老城区人文社会风貌的保护最大的威胁就是危房改造政策
①2003年11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欧中“人类遗产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举行了首轮讲座暨开幕式,主题为“城市世界治理中的人类遗产学与北京遗产保护”。本文是杜明纳克夫人在该会议上发表的演讲,由鞠熙根据翻译录音整理而成。本刊略有删节
(全文见《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高级项目官 [法]杜明纳克 朱丽娜 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工作与中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