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成功,无不生动展示着黔山贵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昭示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喜人成就。四地依托“世遗地”这一金字招牌,提升当地旅游品牌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世界遗产地的名片给赤水旅游乘势而上的底气。2020年12月,赤水丹霞旅游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由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组成,景区内瀑布成群、丹霞奇丽、竹林似海、桫椤繁茂,是一个集山、谷、瀑、河等为一体的丹霞地貌旅游区。
大型单体洞穴——杨家岩。 (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供图)
丹霞民宿、瀑布隧道、竹编体验……没有千篇一律的景观,自然多了一份打动人心的魅力。以旅游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丹青赤水·康养福地”旅游品牌愈发璀璨夺目。今年前三季度,赤水全域接待游客877.04万人次,同比增长50.33%;旅游收入97.45亿元,同比增长63.59%。
自荔波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核心区内的农户自愿迁出。当地每年约有超3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荔波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山里人大转型,伐木工变护林员,采石工变轿工,农户变民宿老板。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申遗前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4525元,曾经的“护地”变成了“富地”。
如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是荔波的旅游亮点,也是众多山里人家的“致富经”。
无独有偶,行走在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杉木河景区,云台山下的河水碧波荡漾,家住河旁的村民陈选超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和民宿,生意火爆,年收入十多万元。“我要抓紧修剪庭院里的枝丫,让明年来漂流的游客赏到新花。”
“山好,水好,游客多。”杉木河景区负责人文浩锫介绍,2014年申遗成功当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今年达到了15万人次。通过旅游发展,杉木河景区带动周边8个村寨500多户1000余人实现增收。
佛光岩瀑布。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供图)
2021年,梵净山腹地的江口县太平镇成功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梵净山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同生态旅游、缓冲区、外围地区的发展相协调,以生态价值引领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支撑乡村振兴,让周边老百姓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山致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
除了旅游人次火爆激增,贵州的申遗工作还让国内外学界对贵州有了新的认知。
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威廉姆斯教授1987年在贵州考察喀斯特地貌时曾提出:“如果邀请一位地貌学家来提名世界上的卓越景观,中国南方喀斯特独树一帜,应作为世界自然遗产首选。”由此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
2008年,砂岩地貌专家伍德教授在贵州赤水考察时直言:“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完整性纯砂岩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此发言进而确立了赤水丹霞在中国丹霞系列提名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英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遗产专家马敬能和中国马克平研究员在梵净山考察时表示,梵净山生物物种十分丰富,不仅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全球唯一的自然栖息地和最重要的就地保护场所,更是世界级别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和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