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打造的丝绸之路网络信息档案管理平台成功入选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同时入选的丝绸之路相关信息平台还有中国丝绸博物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敦煌研究院-丝路珍宝,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丝绸之路数字遗产与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中科院空天所-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最新动态
NEWS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发布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评审委员会由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担任主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担任副主席。评审委员会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对申报案例进行了评审,遴选了一批理念契合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社会价值突出、展现形式丰富的最佳实践案例。重点围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上文化交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障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五大领域,从国内外各方申报案例200余个中评选产生了60个案例形成实践案例集,旨在分享与展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契机,影响面广且时效性强的国际合作实践,生动讲述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故事。
详细介绍
NEWS
丝绸之路网络信息档案管理平台
一网尽览丝路繁华
跨国遗产连通无限
引言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个跨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一条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空间跨度8700公里,时间跨度1800年,申遗成功是可以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亟待一个在线平台进行宣传、管理和研究,中心在原有申遗平台的基础上大幅改造,采用中英俄三语,以云平台、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新技术为支撑,涵盖了新闻、考古、文保、规划、展示、监测、管理、培训、旅游等方面,巩固三国协调机制,持久保护申遗成果,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国际窗口。
建设中英俄三语平台,数字化技术再现丝路交流对话
平台加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合作与交流,提高公众关注程度,帮助全球各国了解丝绸之路,吸引大众及利益相关者对参与保护。丝绸之路网络信息档案管理平台采用中英俄三语进行展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习惯,突出展示丝路遗产。采用大数据技术,使用网络采集,预处理及存储技术,实现复杂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展示;数据检索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关键信息匹配,智能模糊检索,海量全文智能检索;地理信息上采用Webgis技术,将遗产、研究、资讯信息通过地形图和卫星图等模式进行组织,实现地理空间下的存储、搜索、聚合;此外,还进行了移动端适配,轻量化等创新。平台年访问量已达800万人次,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丝路遗产”成为头部公众号,关注超6万人,年阅读200万次。
支持跨国协调机制,管理好丝路世界遗产
通过平台的资料库的汇集与梳理,以快速高效的工具进行定期采集和汇总各遗产地信息,支撑管理和后续保护,增强了遗产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支持了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列入。推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的管理工作,通过卫星地图、照片、科研进展、新闻等信息监测各遗产地的变化状况,在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报告中提供数据支撑,联合中哈吉三国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2次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和1次定期报告,受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表扬,2017年以来和尼泊尔考古局进行合作,加入南亚廊道的内容,开展申遗的预研究工作,同时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合作,支持丝绸之路中亚费尔干纳-阿姆河廊道、泽拉夫善-喀喇昆仑廊道的申遗步伐。以平台为纽带,推动了丝绸之路的跨国协调管理,完善了丝路沿线国家的联络,加强了管理者、专家的参与,支撑召开了中亚南亚相关的协调会议、培训与展览。
扎实建设资料档案库,深化丝路价值研究
该平台以新技术服务内容,储备海量资料,提供专业丰富易用的研究资源,是丝路研究的重要工具,促进了丝绸之路价值内涵深化;平台分为丝绸之路公众资讯、遗产数据库及展示、地理信息平台、丝路图书馆、协调管理5大模块,以内容为核心,打造专业、权威的图书馆、遗产数据库、地图、图片库等核心模块。目前资讯类信息超过3万条,遗产数据库1.1万处,地理数据库2万余个,目前正与伦敦大学合作,进行翻译、整理,完成4.5万处遗产点的汇总工作,深化丝路图书馆建设,制作完成电子图书2万余册,提供摘要,目录内容的检索,研究期刊4.6万篇,提供全文检索,在线浏览。
丝绸之路网络信息档案管理平台地址:
www.silkroa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