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绿海风景如画。巍峨的山脉绵延起伏,蜿蜒的河流穿行于群山之间,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造就了福建的神奇与壮美秀丽,使福建成为全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就了绿水青山,富裕了千万林农,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起研究部署,2019年10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助推全省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六大林区之一,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已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生态文化孕育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截至目前,福建省拥有4项世界遗产,其中双遗产1项,自然遗产1项,文化遗产2项,是全国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两个省份之一。同时,福建省还拥有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自然遗产和双遗产4处,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自然保护地361处,有效保护了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就业增收,成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全国推广传播的重要载体。
武夷山,1999年12月1日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全国唯一既是双世遗、又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地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保存着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共记录高等植物269科2799种,记录野生动物7407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的美称。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以来,特别是2016年国家批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世界双遗产和国家公园体制双引擎启动下,武夷山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获得了第三方评估验收专家组一致肯定与好评。
武夷山做到“五个坚持”“五个新”:一是坚持优化整合,创建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实现了管理体制、职责分工、资源管护“三大转变”;二是坚持依法治园,健全规范完备的公园治理新体系,实现了统一法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三个统一”;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严格系统的生态管护新模式,实现了管控举措、执法效能、保护成效“三个提升”;四是坚持互促共赢,建立持续协调的绿色发展新机制,实现了绿色产业更加发达、社区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三个更加”;五是坚持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了国家公园理念得到传播、国家公园文化得到传承、国家公园价值得到彰显“三个得到”。
泰宁,2010年8月2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与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联合列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泰宁是“中国丹霞”青年期的代表,保存完好的古夷平面、密集的网状峡谷及深切曲流、绵延的早期峰丛、丹霞洞穴地貌十分发育等是泰宁自然遗产的主要特征,被誉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泰宁县唱好“山水经”,打好“世遗”牌,着力“四联三管两协调”机制,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四联”协作机制。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管理机构与县国土、公安、林业部门建立“四联”执法、综合执法工作协作机制,并拓展到水利、住建、生态等部门,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和严守生态底线。二是“管好三头”:管好“山头”,制订《泰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保护遗产一重山为重点的森林生态资源;管好“水头”,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编制《三明市金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开展河湖、驳岸等生态修复和常态化湖面垃圾清理;管好“村头”,以振兴乡村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行动和“厕所革命”。三是促进遗产地和社区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30%以上的传统耕作农业向观光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只鸡、一条鱼、一袋茶、一朵菇、一棵草”的特色旅游产业,年产值已超过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直接带动旅游从业人数6500多人,间接就业人数近2.5万人,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和增收,涌现了水际村、崇际村、长兴村、际溪村等精品旅游村和脱贫致富典型。
2018年10月国家机构改革以来,福建省林业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地保护利用,切实守护好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地这些“真宝贝”。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拟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48处,其中: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50处、各类自然公园197处,进一步优化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筑牢了全省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坚持科学治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推进资源保护监管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提升遗产地、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坚持生态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引导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茶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相统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