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翱教授领衔承担的《南京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项目》通过验收,南京水文化遗产家底首次被摸清。
据了解,调查团队历时一年共调查各类水文化遗产1936项,占全省水文化遗产总数(8322项)的23.2%。其中,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1375项、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324项、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237项,形成《南京市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总报告和鼓楼、玄武、建邺、雨花台、栖霞、江宁、六合、浦口、高淳、溧水10区水文化调查与研究报告。
验收会上,评审专家重点听取了《南京市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总报告的汇报,包括南京水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背景、南京水文化遗产调查技术规程、南京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开展过程、南京水文化遗产调查成果概况,以及南京六朝都城时期相关水文化遗产、杨吴南唐都城时期水系变迁及相关水文化遗产、明城墙水文化遗产类型与分布、历代运河遗迹,沿江小流域、秦淮河流域、滁河流域、山地丘陵地区和石臼湖、固城湖水网圩田地区的水系、水文化遗产分布与特点等方面。
此次调查全面梳理了胥河、胭脂河、朱家山河等20余条南京历代古运河遗迹,对明代初年南京都城时期的“大运河”,即“胥河—固城湖—官溪河—芦溪河—石臼湖—胭脂河—溧水河—秦淮河”沿线水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梳理,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南京段建设提供了资料基础。调查重视水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挖掘水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治水智慧和治水精神,使传统治水文化与现代治水辉煌交相辉映。调查组不仅对南京明代四重城垣相关的水关、涵闸等城墙水利设施进行调查,助力明城墙申遗,还把1950年—1978年间重要水利遗产也纳入到本次调查的范围。通过全面调查,调查组提炼了南京水文化的精神价值,其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成为南京儿女乃至中华民族的一座永恒丰碑。
依据调查成果,南京水务系统将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和解读工程,采取讲座交流、书籍出版、陈列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水文化遗产鉴赏服务,开展水情水科普教育,并将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水文化遗产事业新局面,为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南京晨报 记者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