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监测 >> 正文
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来了
作者: 不详  来源: 澎湃新闻 时间:2022/11/01  发布时间: 2022-12-16 阅读次数:

中国自然资源报

北京时间10月26日凌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包括“中国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在内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

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如何遴选?名录的发布将对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发挥什么作用?就此,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采访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

新成果——首次应用《世界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

地质遗产地: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公园

“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的遴选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迹委员会今年的主要工作,也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731)的一项重要成果。”张建平介绍。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组织的一项半官方国际地学研究计划,最早启动于1973年,持续至今已有近800个项目,其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各国地质界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资料和新的技术方法,解决一些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重大地质问题。其中,IGCP-731项目名为“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迹委员会负责实施,执行期为2021年~2023年,其目标为制定国际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并实施遴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

“按照项目执行计划,去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迹委员会组织全球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完成了第一项重要成果——《世界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10月6日定为‘国际地质多样性日’。”据张建平介绍,无论是影响广泛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启动的《世界遗产名录》,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批准的“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GP)”,都大量涉及地质遗迹的评价和研究,但长期以来,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为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十分重视世界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的研究。

“建立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作为该项目的第二项重要成果,也是对《世界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的首次应用。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类型遗产保护项目不仅不冲突,而且相互联系。正因如此,此次纳入地质遗产地名录的地质遗迹有很多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地质公园。相关机构将通过不同的协作体系,以全球视角,规范和提升对包括地质遗产在内的各类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研究、应用水平。”张建平说。

地质遗产地:英国巨人堤道和堤道海岸的古新世火山岩

张建平告诉记者,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地球科学团体,1961年在巴黎成立,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达121个,相当于地质界的“联合国”。设置并遴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及全球地质科学界为保护全球地质遗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一份贡献。

新视角——从人类命运出发,提升全球对地质多样性的认识

“此次遴选的100个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地质过程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是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能够进入名录,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了有效保护。”张建平说。

地质遗产地:哥伦比亚内华达德尔鲁伊斯第四纪火山复合体

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官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100个地质遗产地的名单及分布。它们分属56个国家(地区),其中美洲34处、欧洲28处、非洲15处、亚洲-太平洋-中东地区23处,著名的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库,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都身居其中。

中国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分别是: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石林喀斯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涵盖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学、地貌学等领域。

地质遗产地:中国珠峰奥陶纪岩石

地质遗产地: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金钉子”剖面

地质遗产地:中国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地质遗产地:中国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地质遗产地:中国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地质遗产地: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

地质遗产地:中国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每个地质遗产地有不同的地质内容和地质故事。如长兴煤山金钉子是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界线,完整记录了2.52亿年前该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导致当时海洋和陆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种在很短时间内灭绝,而据研究,当时全球气温升高了8~10℃;澄江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则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人们揭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的奥秘提供了珍贵证据。

“它们不仅展现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而且对人类如何应对来自资源环境的诸多挑战、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有着重要启示。”张建平说。

张建平介绍,地质遗产地的提案人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地球科学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地质公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田明中,古生物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等。地球科学领域内顶级专家积极参与地质遗产地的遴选工作,确保了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此次遴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方式,展现地质多样性的全球特色,注重各遗产地的科学价值、时空意义和对人类发展的反观性,其申报是自由而开放的,提案人可以从全球的角度按其专业判断提出申请,并非限于其所在国。”张建平介绍说。

据悉,今年年初,国际地科联地质遗迹委员会向各成员国发布“遴选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通告,并在全球范围内选定了地质遗迹领域的34名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和遴选工作组。这些评委来自21个国家,张建平是三位中国评委之一。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评委们依照候选地的科学价值和研究程度,兼顾地球科学领域和全球相对均衡的原则,对来自56个国家(地区)的181个候选地进行了综合评定,投票产生了地层学与沉积学、古生物学、火成岩和变质岩石学、火山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地貌学、地球科学史等9个地球科学领域的100个地质遗产地。

“按计划,国际地科联将细化和完善地质遗产地的标准和遴选程序,每年遴选公布一批地质遗产地,丰富完善这一名录,也让更多的国家从中受益。”张建平说:“申报采取自由方式,有意向的地质遗产地可以通过当地管理机构、科研团体、科学工作者等,按ICG提供的规定模板,向国际地科联提出申请。”

新动力——促进各国关注、保护全人类的共同地质遗产

名录中的100个地质遗产地都有着共同特征:是该类地质遗迹在全球最佳代表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科学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得良好的保护。

地质遗产地:土耳其帕穆卡莱钙华

“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官方认证,是全球地质科学界对这些资源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相关管理者、研究者的一种督促。”张建平说,从全球来看,各国对地质遗产的认识、保护和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重要地质遗迹正在逐渐湮灭于岁月、无知和战火。因此,国际地科联也希望通过遴选遗产地,在推动人类对地质多样性提高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同时,促进各国政府及公众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关注、爱护和认知;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加强各国相关部门或科研团体在评价标准、调查方法、保护体系和机制、保护(保育)技术、经费、管理机构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地质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成效。

他表示,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得的地球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它们、了解它们、用好它们,不仅对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很有帮助。因而,入选名录并不只是荣誉和招牌,而是要考虑如何扎扎实实地将珍贵地球遗产转化为知识财富造福人类。“如何用好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保护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合理应用是核心。”

张建平告诉记者,中国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地质遗迹,种类多样,科学价值大,对解决地质地球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地质遗产地都经过了几代地质科学家的潜心研究,其科研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我国也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高度重视各类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掌握家底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加大保护地的监控力度和保护水平,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各类地质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据了解,多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等方式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保护和有序开发,至今已建立15处地质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1处国家地质公园、300余处省级地质公园、4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53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宗旨,围绕具有科普、研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建设了大量科普基础设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网络。

“从我国看,这些被国际地科联认定的地质遗产地绝大多数都来自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其保护开发也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希望能推动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突出国际性,即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地质科学的国际研究和面向全球的成果转化。”张建平说。

他还透露,基于对科普的重视,目前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已完成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一书的出版,期待能尽快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让地球演化、地质作用等地学知识成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公众了解地质多样性与日常生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密切相关,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呵护自然、爱护地球。这是国际地科联推动全球地质遗产地遴选活动的期望,也应成为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全球地质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张建平强调。

原标题:《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来了》

 
欢迎访问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
联系电话:(0833)2276387  邮箱:sjyc@lsnu.edu.cn  网址:www.lswhr.com     蜀ICP备05022232号-3
本站的部分资料收集自网上,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或者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