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涨价何必拿"体现价值"作噱头?
作者: 陆志坚    来源: 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 2004-12-21 阅读次数:

故宫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召开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日前,拟涨价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景点负责人均称涨价有理(12月10日《人民日报》) 。

虽然公众的反对声一片,然六大景点价格调整已从稍前的争论僵持状态进入到了具体操作阶段,涨价已成定局,再齐声说“不”显然失去了意义。只是透析这六大景点涨价的理由,倒值得玩味。

在价格听证会上,“价格专家论证委员会”确定了调价的几大原则,其中包括“价格反映价值”、“价格要反映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等。用这些原则来衡量,6家世遗景点的门票调价方案“基本符合专家组提出的价格层次”。不但不为高,反而有偏低之嫌。

只是让人看不懂的是,文化遗产不是商品,专家不可能不知道。而用商品价值规律来衡量文化遗产的价值,无异于用金钱测试知识的份量,完全误读了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深刻内涵。既使诚如专家所言,“调整门票价格有助于缩小价格与价值水平的差距”,那么在这些景点没有实行票价制或票价很低时,故宫的价值定位是否很低贱或一文不值?难道万里长城只有在实行高价门票后,才能称得上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照此类推,凡是世界上有名的文化遗产,必有高价门票。如此,北京周口店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恐怕也将成为现代国人暴富的工具了。

细览六大景点推出的调价标准,“涨价体现价值”更难自圆其说。参观的人多了,便身价百倍。参观的人少了,便如同一般景点,这无疑是一种悖论。景点还是原来的景点,遗产还是原来的遗产,其自身蕴藏的价值绝不会因门票的多寡而有高低贵贱之别。倘若有差异的话,只能是人的认知能力。

文化遗产,是“过去文明汇聚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是一个民族至关重要的“身份证”。其基本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鉴赏上,凸显的是社会效益。而经济价值,只是其衍生物。因而,“涨价体现价值”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其真正目的不言而喻。

其实,国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从不在门票上作文章。许多世界遗产都是免费参观,即使收门票,也都是象征性的低价。在德国、意大利等世界遗产丰富的国家,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其国内人均月收入的1%,而北京六景点的门票,按北京市民月收入2000元计算,达到了1/20,对全国而言比例就更高了。

高价门票与保护文化遗产并无必然联系,更不能“体现文化遗产价值”。门票涨价真正愉悦的是景点管理人员,他们是最大受益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成为时下社会强势单位运作的一条规则,而拿“体现价值”来作赚钱的噱头,其实大可不必。

 
欢迎访问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
联系电话:(0833)2276387  邮箱:sjyc@lsnu.edu.cn  网址:www.lswhr.com     蜀ICP备05022232号-3
本站的部分资料收集自网上,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或者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