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遗动态 >> 正文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作者: 新华网    来源: 2016-11-17 发布时间: 2016-12-1  发布时间: 2016-12-01 阅读次数: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初见成效---11月17日,首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大会在贵州省荔波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探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等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说,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1月17日,首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大会在贵州省荔波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探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等议题。

中新网荔波11月17日电 (唐福敬 陈丹赤)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初见成效。17日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大会传出上述消息。

首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大会以“世界遗产与精准扶贫”为主题,研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战略,世界自然遗产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遗产地对社区经济的影响与遗产地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等议题。

此次大会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办,贵州省荔波县承办。中国十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专家学者参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说,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欧敏行认为,全球1052个世界自然世界遗产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地实践交叉碰撞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我们能看到好的遗产保护策略带动可持续发展及改善地方教育,也能看到这些效益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遗产保护和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等威胁因素给遗产地带来日益增加的压力,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亟需更为有效的指引。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在中国背景下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从而理解和落实公约和标准要求。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历经30年探索,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初见成效,但解决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精准扶贫”等民生及社会发展问题,无法复制欧美国家的保护模式,仍需继续探索。

中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后,中国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9月,已有世界遗产50处,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11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5项。

大会承办方贵州省荔波县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内拥有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欢迎访问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
联系电话:(0833)2276387  邮箱:sjyc@lsnu.edu.cn  网址:www.lswhr.com     蜀ICP备05022232号-3
本站的部分资料收集自网上,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或者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