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阮仪三 肖建莉)
作者: 阮仪三 肖建莉    来源: 城市规划   发布时间: 2004-09-15 阅读次数:

【摘要】旅游发展为遗产保护带来了资金保障和诸多益处,然而弊端和危害也随之而来。要根据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对旅游发展做出限制和规定,按遗产保护为先、旅游发展并行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寻求发展的“双赢”。提出在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建立合作模式,即:遗产保护的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利用旅游业对遗产保护进行投资,以保持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正确引导从事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人员行为方面的合作;解决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旅游业

SEEKINGAWIN-WINRESO LUTIONFORHERITAGEPRESERVA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RUANYisan,XIAOJianliABSTRACT:Tourismdevelop mentcanprovidefundandotherinterestsfortheheritageprotec tion,atsametimeitcanalsosomewhatdamageit.Properrela tionsshouldbeorderedbetweenthem.Forexample,lettourisminvesttheheritageprotection,car ingeducationandtechnologytrain ingtothoseservinginthesetrades,suchastourguideandstaff,etc.KEYWORDS:heritageprotection;tourismdevelopment;tourism

1 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一把双刃剑

1 1 旅游业成为遗产地的支柱产业

中国目前已拥有世界遗产28项,已列入预备清单的也有70多项。这些遗产地无论是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从而使当地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有些遗产地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即使是位于发达地区,遗产地具有的优秀旅游资源也成为其一个新的发展点。旅游业的发展对遗产地社区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一些城市由此提高了知名度,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南古镇周庄镇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经济的发展保证了遗产维护和修缮的日常运作所需的资金。地区地位的提高更使遗产地受到社会各方关注,资金筹措的渠道更多了,遗产保护有了实际操作的经济基础。

1 2 遗产地旅游发展的误区但就在遗产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从我展,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进入了几个误区:

(1)对遗产地拆真建假。遗产地为迎合某些市场的口味,将原来留存的历史遗迹或其周边的历史建筑拆除重建,或者整修一新,以招揽更多游客。新建人造景点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屡见不鲜。这些人造景点不是保护遗产,而是仿造的、臆想中的景点。像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范围内建的巴米扬大佛,从遗产保护的出发点来看,把它与遗产相提并论是非常可笑的,它只是为旅游增加的娱乐设施。

(2)超规模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在自然风景区建观光索道和大体量的景观建筑,在古城等人文景观区建规模、体量宏大的豪华宾馆、饭店。这些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的降低了景区的景观价值和游览情趣。

(3)将遗产地的周围环境建设一新。许多遗产地与它所处的环境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如江南水乡古镇,水乡的湖河水面阡陌农田是古镇优秀遗存的背景;闵南客家土楼,它位于偏僻山岭原生态的古村落,这种独特的环境是土楼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得以存在的原因。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旅游道路,设置了旅游设施,由于不注意必要的隔离和控制,使得这些遗产地逐渐失去原生状态所具有的景观价值。

(4)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阵大搞商业餐饮。遗产地旅游商业的发展呈现出量的畸形膨胀和质的低下。表现为遗产地的商业区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家家户户开店,使遗产地充满着商业味;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类型雷同,没有特色。而同时大量的商业发展并没有为当地居民带来生活的便利。

(5)将遗产地原有居民大量迁出。为发展旅游,将居民、村民搬出遗产地范围;由于历史传统建筑质量太差,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遗产地内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不能满足现代的生活要求,遗产地留下的原有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居民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老屋出租,迁到新城居住。如丽江和周庄老街上近一半原有居民迁出,换成了外来从商人员。这造成了遗产地原有居民的大量流失。

1 3 旅游的发展造成遗产地价值的退失

这些旅游发展中的误区,对遗产地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甚至有一些是毁灭性的。如基础设施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景观破坏,社区居民外迁造成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的削弱和退化等,具体为:

(1)景观价值的缺失。有一些遗产地和预备遗产地缺乏合理的规划,随意开路建房。这些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妥设置带来了对景观的破坏和干扰,造成原有景观价值的降低。有一些地方由于技术水平和人员素养的欠缺,一些针对遗产地的规划设计,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特别是有些旅游发展规划,不能符合遗产保护的要求。

(2)环境价值的退失。旅游设施的增设及游客的增加出现了新的污染:废水、废气、噪音、垃圾等,造成对环境的干扰。过度的使用使环境容量过早达到饱和,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原来的优美环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肮脏的垃圾场。

(3)社会和文化价值的退失。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文化遗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留原有的文化地域特色,才能更多地吸引游客。否则,只能使旅游内容索然无味。如中国各地的抬轿子、舞龙灯、挂大红灯笼等,几乎成了所有旅游地的节目,这使当地的特色被湮没了,逐渐出现了文化蜕化的现象,导致缺乏吸引力。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游客和旅游经营的活动过份干扰了原来居民的生活。原有社区受外来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影响改变了组成成份、原有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导致其原来具极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源产生退质,其价值则打折扣。这些遗产地不可逆转的景观、环境和社会文化资源的退质和缺失将导致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降低,甚至丧失(表1)。

表1:中国28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 1 长城 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恶化,仅存1/3
2 北京故宫 游客太多,正展开百年大修
3 北京颐和园☆
4 北京天坛 东外坛、西南、东南外坛等被居住区占用
5 河北明清皇家陵寝 曾遭乱盖电塔
6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缺乏维修资金,文物曝露在外
7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 旅游公司乱盖乱建
8 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旅游公司承包,撞坏碑林,水洗文物
9 西藏布达拉宫 ☆ 
10 甘肃敦煌莫高窟 游客太多和破坏,一半以上壁画出现壁癌
11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佣 坑旅游公司承包,有所破坏
12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古建筑 对外出租,连续大火,遇真宫全毁
13 云南丽江古城 游客过多,对古城环境造成冲击
14 山西平遥古城 名宅古屋遭乱拆、乱盖,城内居民过多
15 山西云岗石窟 ☆ 
16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
17 重庆大足石刻 ☆
18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19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 上游将建紫坪铺水库
20 安徽皖南古村落名居 ☆
自然遗产 21 四川九寨沟 游人过多
22 四川黄龙 游人过多
23 湖南武陵源(张家界) 滥开发,一度被列为世界遗产濒危名单
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24 山东泰山 修索道,严重破坏泰山面貌
25 安徽黄山 乱建宾馆,影响地貌,计划在附近建三座水库
26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仿建“巴米扬”大佛和东方佛都
27 福建武夷山 ☆
文化景观遗产 28 江西庐山 ☆
注:☆表示未发现严重问题。

由此可见,旅游发展这把双刃剑,使遗产地同时陷入了欢喜和忧愁的境地。

2 遗产地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其特殊要求

首先要认识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同于其它的旅游对象与产品,在明确保护遗产的含义和要求以后,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但是遗产有它独特的保护要求,不懂保护的要求,去发展旅游是很危险的。

2 1 遗产保护有“四性”的要求

“四性”即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遗产保护不能是按今天人们臆想过去历史的状况而重建和恢复的东西。要保护遗产原先的真实的东西,任何维修、恢复都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则,反对仿造与新建“历史传统建筑”,对历史环境的整治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还要注意保护遗产周围的环境,包括整体风貌和各种环境构件以及它所依存的空间环境,也应包括文化环境。

遗产地的发展历史是可以读取的,应留存历史发展的踪迹,我们要认可与历史环境协调的近、现代建设,而不要用现代人的现代理解去营造环境,要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反对造假,反对抹杀和忽视近、现代的历史创造。

保护遗产是长期的事业,要把真实的历史留下的全部信息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因此保护工作不要求一下子做完,可以逐步地做,并且保护工作的持续性要求不断培养保护的接班人。另外,要处理好历史环境和生活在遗产地内居民的生活要求,也要使他们的生活逐步现代化,并适应今后发展,那些古城镇和遗产地才能持续、健康地永存。

2 2 遗产保护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 2 1 遗产地发展旅游业应进行分类控制

并非所有的遗产地都适合发展常规性的旅游。应进行分类控制:第一类是不适合发展大众旅游的,如周口店等以考古价值为主的遗产,只对专业人员具吸引力,并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不宜发展大众旅游。第二类是发展大众旅游可能有不良后果的,如敦煌壁画等可能受到游客不可避免影响的遗产,对此应小规模有控制地开放。第三类是发展大众旅游已较成熟的地方,对此进行遗产保护的常规性控制。

2 2 2 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应突出其历史真实性的特点

时间的推移和游客素质的提高都将使真实的历史遗存散发持久的魅力,任何假冒的和臆想的历史都不会长久。而遗产地的最大的特性就是原真性,即历史真实性,其旅游应牢牢抓住这一点,发挥其优势,取得数量更大和质量更高的游客市场。

2 2 3 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应为基于整体环境的发展

遗产地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不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环境衬托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遗产周边的环境也是遗产价值的组成和体现。因此旅游发展应将与整体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前提,避免为提高一个景点的旅游利用价值而牺牲其他。如丽江作为世界遗产其古城、玉龙雪山、周围古村落是一个整体,各个景点的均衡发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将促成保护的整体性和旅游发展的互补性。

2 2 4 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要特别突出环境容量的控制

遗产地对旅游发展应进行性质和数量的规定和控制。要根据旅游性质的规定,对容量进行控制,包括游客人数、历史建筑或构筑物的承载能力、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的数量、水电能源消耗量、垃圾的处理能力等,避免对遗产地的过度利用。

2 2 5 遗产地发展旅游业应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

地方特色包括景观、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是遗产地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要素之一,遗产地旅游因特色鲜明受到游客的青睐。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特色要素和赖以生存的基础,发掘潜在的文化底蕴和内容,并使特色和价值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扬。在进行游览设施、服务设施的设置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时应尤其注意,不可用新的人文资源对原有的遗产资源进行干扰。

3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如何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呢?必须以保护遗产为前提和基础,旅游发展并行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适当的引导,寻找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利益各方的平衡点。

3 1 树立正确的遗产理念和认识

首先让人们真正认识什么是遗产,怎样的行为是保护遗产?怎样就会造成破坏?这样人们对如何进行旅游发展和怎样发展就有了评判标准。如江南古镇,首先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房屋的价值,这样在利用为旅游设施时,居民自己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利用行为是被禁止的。其次,让人们认识到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当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应首先满足遗产保护的要求。

要广泛树立正确的理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人的行为是决定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大家懂得了保护的重要,如何做好保护,就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错误。首先要提高领导官员的认识,认识遗产的价值和它赋予的职责;教育好具体参与保护遗产的技术人员;教育好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教育遗产地的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这是保护工作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对从业人员和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可以进行专业培训,对官员和居民可利用媒体进行教育。此外,还有多种有效、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一些国外的遗产地采用了成立遗产俱乐部、确定某一天为遗产日、鼓励学生做遗产地的设计竞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2 建立和完善管理法规制度

有了正确的理念后,随着社会理性的提高,法制化是必须的。关于遗产保护的立法有几个层面:

(1)社区层面,培养公众对遗产保护参与的责任感,建立有管理有组织的社区参与活动和系统化的活动规则。

(2)政府制订完善的、操作性强的遗产保护法规条例。当前,制订一些必要的法规是当务之急,现已出现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私人投资,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无法规范开发经营者的行为,难以确保遗产的安全。当然短时间内要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法律也是不现实的,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控制和引导当地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朝有利遗产的方向发展。最终国家应在各遗产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的基础上,将保护遗产方法条例进一步法制化。

(3)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建议设立国家文化遗产部。现在我国有十个部门都有权管理遗产,有些遗产地更是各个部门都要插一手,利益纷争十分激烈,应有最高权威部门来协调,形成一种社会制度。

3 3 制定遗产保护规划、采取修缮和维护措施要遵循科学规律

制定科学合理的遗产保护规划是遗产保护法制化的技术基础,严格实施规划更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遗产规划设计遵循保护的原真性要求,不能仅依照旅游发展的需求来设计和修建房屋,要使新做的东西与当地建筑文化相融合。

(2)从事遗产保护和旅游的专业人员应很好地结合,遗产保护规划和遗产旅游规划应尽量同时进行。遗产能否保护好,重要的是要制定好合理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并使这个规划成为所有人共同执行的蓝图,要使全体居民知道,这个遗产地保护什么,怎样保。保护规划要对旅游发展做出规定性条文,如可以做什么、严禁做什么,旅游发展规划则应明确保护的要求。总之,要在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再做旅游发展规划,或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同时考虑遗产保护的因素。

(3)要建立指定专业人员负责遗产修缮和维护的制度。保护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不同,要由懂得这方面的专家来做。可仿照法国国家建筑师制度,指定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遗产保护和维修的工作,保证保护过程和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还要有一支保护维修队伍,培养熟悉当地建筑的工艺、技术匠师、工人。

(4)施工工艺、材料要符合原有传统特点要求。如丽江等古镇建筑的修复需要大量木材,当地建立了专门的林地,以求能长远得到所需的维修材料。

3 4 寻求多种资金获取渠道,合理分配资金。

保护要有经济支撑,旅游发展也要启动资金。资金获取渠道不仅要依靠政府投资,还要依靠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关于资金来源,一般常规性的渠道有四种:一是政府拨款;二是社会集资、捐赠;三是银行贷款;四是旅游收入后回报。在资金的筹措方面,要开拓思路,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获得,如发行彩票取得资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获取的资金要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尤其是用于古城维护和环境改善方面要重点投入。

4 建立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良好的合作方式

遗产管理是一种公共行政管理的行为,要保证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旅游经营却更趋向于一种市场行为,往往谋求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因此,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方式,各自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最大程度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这种合作方式有四个方面:

4 1 遗产保护的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

(1)在创造收入的途径上,旅游经营者应尽可能利用旅游收入进行遗产保护。遗产管理者则应创立遗产保护的各项基金,保证长期的保护资金充足,或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产生的收入进行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善,以及创造其他新的创收机会。

(2)在支出安排上,遗产管理者应提高遗产地公共设施的档次和水平,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激活社区功能,提高遗产地对社区内居民的吸引力。旅游经营者应在进行旅游设施安排时,尽量考虑对遗产社区带来益处。

4 2 利用旅游业对遗产保护进行投资,以保持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

遗产管理者应开发能激发个人参与遗产保护的计划,整合全民的力量进行保护。要通过正确引导将遗产地发展为旅游胜地,并且教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价值观念。管理者要对遗产地进行特定范围的宣传,同时通过对遗产地的适当管理而吸引旅游业的投资。

4 3 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正确引导从事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人员行为方面的合作。

旅游经营者要培训当地的导游人员,使其对遗产保护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合理挖掘遗产地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当地文化产品,从而引导地方社区产生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愿望。遗产管理者则应利用当地学校进行遗产教育,并利用媒体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发展引导与遗产地氛围协调的旅游文化,引导遗产保护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作。

4 4 解决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的合作。

遗产地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应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保护与旅游的矛盾。遗产管理者应持积极态度,及时管理由于矛盾而带来的当地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如旅游带来的外来从业人员进入当地社区引起居民组成的变化等。管理者可建立社团保护机构,提高公众个人对于保护与发展遗产的积极参与,支持并激励个人对遗产的保护,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保护管理体制,完善“自下而上”的保护体制。

旅游经营者应了解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尽量利用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创造力,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遗产保护奠定经济基础;而遗产地管理者应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对旅游发展进行控制和引导,使其朝有利遗产持续保存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遗产地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永不退失,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阮仪三.冷眼看热潮———谈世界遗产申报与历史名城保护[J].建筑师,2000(6).
2 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丽江会议材料(Culture,HeritageManagementandTourism:ModelsforCooperationamongStakeholders,UNESCOConference,Lijiang,YunnanProvince,China,8-18October,2001).
3 张松.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J].建筑师,2000(6).
4 拼经济,大陆世界遗产变遗憾[N].联合报,2003-01-26.

【作者简介】阮仪三(1934-),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肖建莉(1973-),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3-04-10 


 
欢迎访问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
联系电话:(0833)2276387  邮箱:sjyc@lsnu.edu.cn  网址:www.lswhr.com     蜀ICP备05022232号-3
本站的部分资料收集自网上,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
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或者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效果更佳!